高低温湿热试验箱湿度失效机理与系统排查方法
来源:林频股份
时间: 2025-10-22 16:58 点击数:
在 GB/T 2423.3、IEC 60068-2-78、JEDEC JESD22-A101 等标准中,湿度指标直接决定试验的有效性。现场统计表明,约 37 % 的“试验中断”投诉源于“湿度无法降至目标值”或“长时间保持 95 %RH 以上”。该故障表面上表现为 HMI 界面数字停滞,实质是制冷、除湿、供水、传感、控制五大子系统耦合失衡的结果。以“湿度降不下来”为切入点,依据压焓图、湿空气焓湿图及 PID 控制理论,给出可重复、可量化的诊断流程,供实验室编制《故障处置作业指导书》时引用。
二、湿热试验箱除湿原理简述
露点法除湿:蒸发器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,水分析出并排出箱外。
干燥法除湿:部分机型配置分子筛或硅胶转轮,适用于 5 %RH 以下超低湿。
换气法除湿:引入低湿空气,通过比例排气阀排出高湿空气,用于快速降湿。
本文所述“湿度降不下来”多指露点法失效,即蒸发器未能提供足够冷量,使含湿量无法下降。
三、故障树分析(FTA)
顶事件:湿度 > 设定值 5 %RH 且持续 30 min 以上。
一级分支:
A. 制冷量不足 → 蒸发器温度高于露点;
B. 湿负荷过大 → 样品产湿、箱门泄漏、供水阀长开;
C. 传感器虚高 → 湿球纱布错位、水质污染、Pt100 漂移;
D. 控制失调 → PID 输出饱和、固态继电器粘连、PLC 模拟量模块零漂。
对一级分支继续展开,可得到 22 个底事件,现场逐条排查即可在 30 min 内定位 90 % 以上故障源。
四、系统性排查流程(附量化判据)
预检查
1.1 确认设定值:交变湿热降温段应先设温度 25 ℃、湿度 50 %RH,避免“双85”直接跳转导致逻辑冲突。
1.2 确认箱门磁条:用 0.02 mm 塞尺检查,插入深度 ≤ 30 mm 为合格。
1.3 确认排水水封:U 型弯液柱高度 ≥ 50 mm,防止箱外湿气倒灌。
制冷子系统
2.1 高、低压表读数
‑ R404A 系统:蒸发压力 0.18–0.25 MPa(对应蒸发温度 ‑12 ℃~‑8 ℃);
‑ 冷凝压力 1.2–1.6 MPa;
若蒸发压力 > 0.30 MPa,基本可判定制冷剂不足或压缩机容积效率下降。
2.2 蒸发器翅片温差:用红外热像仪扫描,出口段与入口段温差应 ≥ 6 ℃;否则存在分液不均或冰堵。
2.3 回气过热度:6–8 ℃ 为最佳;<3 ℃ 可能液击,>12 ℃ 制冷量衰减。
2.4 电子膨胀阀步数:正常 150–250 步,若 PID 输出已至 480 步仍无法降温,需考虑冷媒泄漏或阀体卡滞。
除湿负荷计算
3.1 箱内体积 1 m³,25 ℃、95 %RH 时绝对含湿量约 19 g/kg;目标 50 %RH 时含湿量 10 g/kg;需移除 Δd = 9 g/kg。
3.2 箱内循环风量 600 m³/h,空气密度 1.2 kg/m³,则质量流量 720 kg/h;理论需凝结水量 720 × 0.009 ≈ 6.5 kg/h。
3.3 若现场秤重排水 < 2 kg/h,即可定量证明除湿量不足,而非传感器虚高。
供水与湿球纱布
4.1 水质要求:电导率 5–20 μS/cm,硬度 < 0.02 mmol/L;高硬度水会在纱布上形成 CaCO₃ 膜,降低水分蒸发,导致湿球温度升高,相对湿度显示值偏高。
4.2 纱布规格:纯棉、脱脂、纱支 21 S,单层厚度 0.1 mm;禁止用医用纱布替代(含荧光增白剂)。
4.3 安装方式:湿球 Pt100 距水槽水面 20–30 mm,纱布自然下垂,浸入长度 20 mm,禁止贴壁。
4.4 更换周期:普通试验 30 天;盐雾/二氧化硫综合试验 7 天;一旦发现发黄、发硬、边缘脱线立即更换。
4.5 水槽水位:距上沿 15 mm,过低则纱布吸水面中断,湿球温度急升,HMI 显示“99 %RH”锁定。
传感器校准
5.1 两点校准:25 ℃下,以精密露点仪(精度 ±0.2 ℃露点)为基准,选择 15 %RH、75 %RH 两点。
5.2 允许误差:±2 %RH(I 级);若偏差 > 3 %RH 且调整 Z 值无法消除,应更换传感器。
5.3 温度系数:湿敏电容温度系数 ‑0.05 %RH/℃,当箱温 85 ℃时,附加误差可达 ‑3 %RH,必须在 PLC 内部启用温度补偿曲线。
控制参数整定
6.1 除湿 PID:建议 P=6,I=120 s,D=30 s;加湿 PID:P=3,I=180 s,D=0 s;两者采用“加热/加湿互锁、制冷/除湿并行”模式,防止积分饱和。
6.2 输出限幅:加湿 SSR 占空比 ≤ 40 %;当实测湿度 > 设定值 2 %RH 时,强制关闭加湿,仅保留制冷与粗抽湿。
软件逻辑陷阱
7.1 部分品牌程序在“斜率段”默认关闭除湿阀,若用户直接设定 20 %RH,程序认为“仍在升温段”而拒绝开启除湿,导致数字长期停滞。
7.2 解决:将斜率时间设为 0,或跳转至“恒温恒湿”模式,强制开启除湿阀。
五、典型案例复盘
案例 1:某汽车零部件厂,双 85 试验后需 25 ℃/50 %RH 存储,但 4 h 后湿度仍 92 %RH。
排查:蒸发压力 0.32 MPa(偏高),排水秤重 0.8 kg/h(远低于理论 6 kg/h),判定制冷剂泄漏 25 %。
处理:补焊干燥过滤器接头,补充 R404A 2.1 kg,30 min 后湿度降至 48 %RH,故障排除。
案例 2:半导体公司 85 ℃/85 %RH 后转 25 ℃/30 %RH,湿度卡在 80 %RH。
排查:制冷正常,湿球纱布洁白,但水槽水位见底;自动供水浮球被水垢卡死。
处理:更换浮球阀,改用纯水机供水,故障消除。
案例 3:军工研究所低温‑40 ℃/30 %RH 试验,湿度显示 95 %RH 不动。
排查:湿球 Pt100 线缆被老鼠咬断,PLC 采集值‑99 ℃,程序判定“湿球结冰”进入保护,强制显示 99 %RH。
处理:更换屏蔽电缆,重做两点校准,设备恢复正常。
六、预防性维护策略
每月:检查纱布、清洗蒸发器接水盘、秤重法记录除湿量。
每季度:校准湿度传感器、检查电子膨胀阀步数分布、用内窥镜检查压缩机阀片。
每半年:回收制冷剂 10 % 重量,更换干燥过滤器芯,检漏仪复查泄漏率 < 1 × 10⁻⁹ Pa·m³/s。
每年:整机计量校准(JJF 1101),出具 CNAS 证书;对控制程序进行版本升级,修补已知逻辑漏洞。
湿度降不下来并非单一元件失效,而是“冷量—负荷—传感—控制”链条失衡的表象。只要按照“先定量、后定性”的原则,用压力表、温度计、秤重、露点仪等工具获取真实物理量,再与理论值对比,就能在 30 min 内精准锁定故障源。将上述排查流程写入实验室《质量记录表》,既能缩短停机时间,又能避免盲目更换配件带来的二次损失,从而保证高低温湿热试验箱长期运行在“可控、稳态、可追溯”的安全区间。
相关新闻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