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温恒湿试验箱工作机制

来源:林频股份 时间: 2025-10-20 16:41 点击数:
 
恒温恒湿试验箱(以下简称“试验箱”)看似庞杂,实则由若干功能清晰的子系统拼接而成。只要抓住“热量搬移”与“水分搬移”两条主线,便可在十分钟内建立完整概念框架。依据IEC 60068-3-1、GB/T 10592-2022标准,用“部件→作用→顺序→结果”四步拆解法,对制冷、加热、湿度、控制四大模块进行说明,并给出常见运行曲线,供初学者快速入门。
 
二、总体流程速览
试验箱的目标是在密闭腔体内复现“指定温度T±ΔT、指定湿度U±ΔU”并保持稳定。为达到该目标,控制系统不断比较传感器读数与设定值,实时计算“冷热干湿”四项需求,随后向对应子系统发出启停或PID调节指令。整个流程可简化为:
传感器采样→控制器运算→能量/质量搬移→腔体状态更新→下一轮采样。
其中“能量搬移”由制冷与加热系统完成,“质量搬移”由湿度系统完成。
 
三、制冷系统:把“热量”搬出去
核心部件与工质
主流机型采用单级蒸汽压缩循环,工质为R404A、R449A或R23(复叠级)。关键四大件为:压缩机、风冷/水冷冷凝器、干燥过滤器、热力膨胀阀(或电子膨胀阀)。
循环四步曲
(1) 压缩:低温低压气体(约0 ℃, 4 bar)被活塞或涡旋压缩机压缩为高温高压气体(约80 ℃, 20 bar)。
(2) 冷凝:高温气体进入冷凝器,与外部空气(或冷却水)换热,放热后冷凝成常温高压液体(约35 ℃, 20 bar)。
(3) 节流:液体制冷剂流经膨胀阀,压力骤降,产生两相混合物(约-10 ℃, 4 bar)。
(4) 蒸发:低温两相流进入蒸发器盘管,吸收腔体内空气热量,相变为低压气体,重新回到压缩机。
能量指标
在标准工况(+25 ℃环温,箱内-40 ℃空载)下,1 kW电能可搬运2.5 kW热量,即COP≈2.5。当箱内目标温度低于-55 ℃时,需复叠二级制冷,COP降至0.8—1.0。
 
四、加热系统:把“热量”送进来
结构形式
加热功能一般由镍铬合金电热丝承担,丝材绕在云母或陶瓷骨架上,置于离心风机下游,形成“风包加热”结构,确保表面负荷≤2.5 W·cm⁻²,避免局部过热。
控制方式
固态继电器(SSR)过零触发+PID自整定,占空比可在0.2 s级刷新,使升温速率在1 K·min⁻¹至15 K·min⁻¹范围内可编程。
安全冗余
独立温控开关(KSD301 230 ℃常闭)串入主回路,防止软件失效导致持续加热;另配限温风轮,风速低于1 m·s⁻¹时强制切断加热。
 
五、湿度系统:把“水分”搬进来/搬出去
加湿段
(1) 蒸汽式:用不锈钢锅炉产生低压蒸汽(绝对压力约1.02 bar),经电磁阀喷入循环风道,响应快、无水滴,适合5 %RH—98 %RH全范围。
(2) 超声波式:高频振荡片把水打成1 μm液滴,靠风道热空气瞬间汽化,能耗低,但受水质影响大,需配RO水或去离子水。
除湿段
(1) 机械制冷除湿:蒸发器表面温度被拉到露点以下,水蒸气凝结成露,经排水盘流出,适合高温高湿→低温低湿工况。
(2) 干燥除湿(转轮):当目标露点低于-40 ℃时,单级压缩已无法凝结水分,此时用分子筛转轮吸附水分,再经再生加热排出,可把箱内湿度降至1 %RH以下。
水平衡计算
以1000 L腔体为例,从95 %RH 25 ℃降至50 %RH 25 ℃,需移除水Δm=17 g;若用机械除湿,蒸发器表面需维持≤9 ℃,耗时约6 min。
 
六、控制系统:大脑与神经
硬件架构
主控MCU(32位ARM Cortex-M4)+ 16位ADC采样温湿度信号(PT100/HS3001),刷新频率10 Hz;驱动层通过RS-485与变频压缩机、电子膨胀阀、固态继电器通信。
软件算法
温度环采用PD+I分离算法,积分分离阈值1 K;湿度环采用模糊PID,抗过冲。用户层支持程式编辑(20段×100步),可插入循环、跳段、保持等逻辑。
远程监控
内置MQTT/Modbus TCP双协议,可在局域网或4G路由器上传实时数据(JSON格式),支持手机APP报警推送(温度偏差>±1 ℃、湿度偏差>±3 %RH)。
 
七、完整运行实例
以“85 ℃/85 %RH,持续48 h”的IEC 60068-2-67稳态湿热试验为例:
0 min:箱内25 ℃/50 %RH,控制器同时启动加热与蒸汽阀;
15 min:温度升至75 ℃,湿度80 %RH,加热占空比降至35 %,加湿占空比25 %;
30 min:达到85 ℃/85 %RH,系统切换至PID稳态,压缩机间歇运行用于平衡热惯性;
48 h:全程记录仪显示温度波动±0.3 ℃,湿度波动±2 %RH,满足Class 3精度要求。
 
八、常见误区与快速排查
低温低湿“下不来”:先检查蒸发器结霜厚度,>5 mm需手动除霜;再确认干燥剂转轮是否饱和。
高温高湿“上不去”:观察蒸汽锅炉水位,若缺水则加热管干烧,控制器会报“HUMI HEATER ERR”。
降温速率“慢半拍”:用压力表测高压侧,若>24 bar且风扇正常,则冷凝器灰尘过多,需压缩空气吹扫。
 
试验箱的实质是一套“热量+水量”快速平衡装置。制冷系统负责“搬热”,加热系统负责“补热”,湿度系统负责“调水”,控制系统负责“算账”。只要理解各子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,再结合传感器反馈,就能在脑海中搭建一张动态流程图。希望本文的拆解方式能帮助初学者在最短时间内“一看就懂”,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清晰框架。



相关新闻: